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玻璃产业 > 玻璃产品 > 正文

2018玻璃挺价底气不足?

发布日期:2017/12/25 13:35:03 浏览:1420

来源时间为:2017-12-25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快速登录

0

2018玻璃挺价底气不足?2017-12-2508:33:13孙一鸣摘要

从供给端看,虽然沙河地区生产线停产对短期产能影响较大,但因2017年的经营效益较好加之目前高额的冷修成本,生产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选择坚持生产甚至继续扩充产能,即便冷修后也会择机复产,环保政策影响下的产能减少并不意味着玻璃行业真正进入了减产周期,除非行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因此,2018年的供给压力依然较大。

从成本端看,2018年玻璃生产成本不会再有明显增加,若煤炭和纯碱价格出现回落,则有望出现一定改善,即成本端对玻璃价格的支撑已临近边际。另外,若环保进一步严厉,则成本存在增加可能。

从需求端来看,未来表现将较2017年同期偏弱,其一主要是建筑玻璃需求存在下降空间,而汽车和出口增量相对有限且所占比例较小,其二则是从政策方向偏紧和整体的货币环境来看将对未来整个建筑行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从中长期来看,低附加值的玻璃需求整体趋弱的格局难变,在该格局下玻璃行业内在的机会集中体现在某些时间段内的供给端收缩和产品结构的升级。

纵观2017年玻璃行情,在整体产能偏高和季节性淡旺季消费周期的作用下玻璃围绕1200-1500元/吨的宽幅区间波动。尤其是到了传统的“金九银十”消费旺季,在市场对于需求端衰落和供给持续预期偏高的悲观情绪作用下,玻璃价格走势形成了期现背离的格局:玻璃价格接连攀升,而期货价格较之表现偏弱。而后的11月份在环保政策的要求下,沙河地区产能急剧减少,从而提振了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的市场情绪,加之11月又处于下游行业的赶工期,玻璃需求尚未回落,最终致使玻璃期价在短时的供需错配中接连大幅上涨。

展望2018,随着赶工期的结束,下游建筑需求也将重新进入淡季,后期的市场库存也会相应增加。在沙河地区大幅度减产后,目前全国实际产能利用率约为79左右,且就厂家目前的生产线投复产计划来看,明年还将有10条以上的生产线进行投产,加之在拥有较高利润且冷修成本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厂家进行大面积停产冷修的概率极小,因而我们预计明年的玻璃产能将依然稳定在高位运行;成本方面,由于后市玻璃产能仍将稳定高位,对纯碱需求的能够得到持续,因而其下方空间有限,而在采暖季过后煤炭与焦等燃料方面部分成本或面临较大幅度下降,玻璃的生产利润或将进一步增加;从需求端来看,未来表现将较2017年同期偏弱,其一主要是建筑玻璃需求存在下降空间,而汽车和出口增量相对有限且所占比例较小,其二则是从政策方向偏紧和整体的货币环境来看将对未来整个建筑行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从中长期来看,低附加值的玻璃需求整体趋弱的格局难变,在该格局下玻璃行业内在的机会集中体现在某些时间段内的供给端收缩和产品结构的升级。

一、行情回顾:2017年玻璃价格重心高位维稳

2017年的玻璃现货出现了超预期的大幅上涨局面,而期货盘面则在旺季与现货背离,后市又受到政策影响大幅拉高,因而其部分时间已完全脱离现货价格。在2015-2016年间,玻璃现货价格受到宏观环境和自身行业供需矛盾等因素影响,连续走低并在2015年二三季度间形成了一个历史性的低谷,价格低位导致部分产能被迫退出;而同期房地产市场却在持续性的政策刺激下,于2015年末2016年初实现了成交的快速回暖,进而导致建筑需求增加,供需短时错配引发了价格的上涨,到了下半年,玻璃现货价格更是在厂家基于低库存和成本增加因素的影响下,主动拉涨价格,即便在2016年的季节性淡季节点,价格也未有明显回落。现货市场的好转对期货价格构成了基础支撑,且商品整体尤其是黑色建材板块的强势上涨,进一步夯实了玻璃期货价格走高的基石。进入2017年后,玻璃价格开始进入到1200-1500点的震荡区间中,整体在冬季环保加采暖季限产政策的影响下价格重心略有上移,而需求方面2017年较2016年并无太大增长,部分地区在旺季甚至已出现需求小幅回落,因而无论是黑色系还是玻璃期货在2017下半年的炒作热点一直围绕着供给侧改革,由于玻璃民营企业较多,政策关注较小,因而对于玻璃的环保政策炒作无论是从反应速度还是炒作力度上都略微弱于黑色系品种,但在围绕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下游需求端的变化也同样不容忽视。若在供给端有所减少而需求端无法同步拉动的情况下,其价格表现很难较之以往有大的突破,因而我们判断后市的主要逻辑应为需求端的变化。

1、玻璃期货高位震荡

图1:玻璃与螺纹期货价格指数对比元/吨

2017年年初开始玻璃期货就陷入了高位宽幅震荡的格局,此后,伴随着季节性的周期变化,玻璃价格重心开始上下浮动,涨势也出现了极大程度的放缓。在此期间,与黑色建材相关品种略有差异的是,在玻璃期货价格震荡的过程中,跟随板块联动的成分更多一些,且出现期货较大幅度升贴水的情形也多于其他品种;另外,因玻璃期货合约价值偏低、资金容量较小,也容易导致较大波动,个别时间段甚至涨跌幅优于黑色建材板块。

图2:玻璃期货主要合约走势元/吨

如图2所示,2017年的玻璃期货价格走势,本质上仍在传统运行规律的框架之内,上方仍受到仓单成本制约,只不过因为合约制度规则的变化,期价容易出现阶段性升贴水于沙河地区现货价格的情形(仍贴水于其他地区厂库,多头尚具有一定安全边际),但不至于无视沙河仓单的影响,故持续时间有限;下方则受到成本线上移支撑,底部稍有上移。

2、现货市场表现超预期

2017年的玻璃现货价格走势出乎年初大家的意料,除上半年出现一定窄幅震荡之外,下半年上涨幅度和持续时间均显著强于往年平均水平,提升玻璃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其投产复产的意愿,但目前而言环保政策偏紧,因环保问题被关停的生产线也不在少数,当然这也是在淡季玻璃价格却出现接连大幅度调涨的主导因素。虽然上半年是传统的玻璃消费淡季,但房地产建筑装饰装修行业在去库存的刺激下,对玻璃的需求也表现较好,生产企业库存处于相对合理的状态,玻璃现货价格没有出现明显的、整体性的回落,仅仅是部分区域出现短期的回落,之后又重新进入上行通道。同时去年四季度以来大幅度上涨的纯碱等原燃材料价格在春节之后出现明显回落,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玻璃生产企业的利润。下半年以来玻璃市场走势依然表现为传统的旺季趋势,“金九银十”现货价格有一定幅度的上涨,而纯碱、硅砂等上游原材料价格下半年涨幅也比较大,对于玻璃生产企业的经营利润有比较大的影响。1-11月份玻璃现货市场运行的特点整体总结为“价格周较好,成本增加明显,效益波动较大,产能区域变化”。而11月份以后华北地区沙河玻璃产能集中减少对本地和周边市场走势影响颇大,加之生产企业经济效益好转,库存较低,到目前为止仍能保持低于往年的库存水平,其挺价动力和能力得到增强。这可以从图2中2017年玻璃现货价格走势以及与往年的对比中得到直观表现:

图3:玻璃现货价格走势及对比元/吨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全国均价还是以沙河安全为代表的北方市场,其价格表现均明显好于过去的四年,价格重心也是在历年高点上方盘桓,且临近年末的大幅上涨则是打破了以往的季节规律,当然这还是由环保政策上的外力干预导致的。

整体来说,“量减价涨、成本提高、效益转好、亟待复产”是玻璃行业尤其是生产端的总体概况。从不同区域市场来看,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沙河地区借助产业链延伸和相对低成本优势,深加工占比较高,在有效消化当地原片产能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其他区域的深加工订单;华南市场在前些年弱势基础上得到了极大改善。而从产业链上下游来看,因原片价格上涨过快,下游深加工效益一般。

二、宏观:经济筑底之路道阻且长

1、外围风险不容忽视

美联储最终还是在2017年末实现了本轮周期的第四次并且也提出了税改的计划,尽管目前市场普遍预期2018年还将有三次加息,但届时具体政策将如何演绎还未可知,加息步伐放缓的概率依然较大;和欧洲国家的一些动作也与美联储的加息类似,而这些事件的影响并不是消息公布或是事件来临时的短时冲击,反而是一个漫长发酵和缓慢释放的持续性过程,本质上是有关国家试图改变自身处境、实现自身利益诉求的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他国利益是难以避免的,不管是还是欧盟和英国,对于中国而言,无疑都是容易产生冲击的市场。因此,我们其实不必太在意新当选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某些言论,而是更应该关注其刺激政策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当然也包括美国若真的进行海外收缩而给中国留出的输出空间。此外,其他潜在的地缘政治冲突、恐怖袭击等因素也容易改变或影响有些区域的格局,进而影响资源价格或是带来某种动荡。总而言之,我们外围环境并不是太好,不管是出口商品还是输出产能,都面临一定困难和阻力。

2、经济“L”型仍延续,宽松空间已有限

经济增速下滑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且至今未有走出低谷的明显迹象。如图4、图5所示,单从GDP增速变化来看,其已处于近10年来的较低水平,仅略高于2008年底至2009年初时,且近年来呈现小幅下滑的态势;实际上,若是对2008年金融危机和之后的大规模刺激等因素做适当的修正,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经济形势自2007年便开始步入下行通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L”型走势,且尚未出现成功筑底迹象。而CPI和PPI指标来看,CPI近两年来于0-2窄幅区间内波动,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对通胀的有效控制,更多的是反映出消费的低迷;PPI指标自去年年初触底之后,开始快速回升,只是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工业企业盈利的改善和产品价格的上涨,其主因更多的是政策性的压缩供给所引发价格上涨,而不是工业的自我好转。

当然,政策性因素导致经济出现波动也是常见现象,甚至是必然现象。近年来为维持一定经济增速、避免出现局面失控的可能性,世界各国包括中国政府一直没有放弃宽松政策。不过,随着实际利率水平的上升,以及资金迟迟不流入实体经济等现象,我们可以选择的宽松政策余地越来越少,2018年继续降息的概率大为降低,降准或其他释放流动性的措施又很可能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实际帮助,反而会增大金融风险,因此,2018年的货币宽松局面也不应过度乐观,刺激政策或将更多的从财政政策以及政府主导的投资着手,逐渐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3、供给侧改革之外,需求侧同样是关键

2016-2017年,供给侧改革和环保监察贯穿始终,在过去的几年中,供给过剩已然成为各行各业的一种普遍现象,哪怕是某些个别行业当前暂时处于供不应求的较好境地,比如早年的光伏和太阳能产业,但在盲目投资热情之下,终将重蹈其他行业的覆辙。因此,从源头入手,在供给端想办法更切合实际,也容易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退一步讲,即便不考虑宏观和政治层面的因素,供需格局一旦因为需求端的衰减而失衡,供给端必然也面临调整压力,要么主动调整以适应大环境,要么被市场淘汰。只是因国内体质及经济结构构成等多方面因素,如国企、就业、地方保护等,导致某一行业在主动去产能方面缺乏足够的动力和魄力。由此可见,政府主导下的供给侧改革显然能够起到更加显著的效果,前提是这一政策能够在地方政府层面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这需要地方上较大的魄力。但外力作用下的供给侧收缩之后,工业品的供需格局将能够得到一定的改善,商品价格有望真正实现筑底,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财富的真正增加,毕竟产出在减少,若需求端不能同时发力,那么高企的成本端反而容易对经济形成不利冲击。因此,在后续的政策中,如何抑制供给反弹,刺激需求,以及防止成本持续上涨成为改善工业经济整体格局的核心。换言之,经济的真正筑底成功并走出低谷,政策性因素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实体经济实现自我修正进入良性循环,在此之前,任何预设的数值性目标均不足以说明底部周期的结束。

三、基本面:供需结构临近拐点,2018年缺乏足够乐观底气

从近几年玻璃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阶段性供需矛盾减轻所带来的价格反弹,超出了玻璃行业的普遍预期,企业效益有所改善,产能复产和新线投产积极性明显提高;虽然因当时的地产成交回暖带来的房地产新开工、施工、竣工等各个环节

[1] [2]  下一页

最新玻璃产品
本周热点
  • 没有玻璃产品

  •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