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玻璃产业 > 玻璃产品 > 正文

所处百亿级市场,晨光新材:硅烷一体化龙头,气凝胶赛道的优胜者

发布日期:2022/11/24 16:10:36 浏览:405

.56。

海外硅烷行业近十年来发展几近停滞,转而向国内企业采购。海外硅烷产能主要集中在迈图高新、道康宁、赢创、瓦克、信越化学等有机硅企业中,这类企业均为一体化生产模式,他们从有机硅单体的生产到下游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的生产均有布局,硅烷业务是他们有机硅产业中占比相对较小的一块布局。根据SAGSI数据,海外硅烷产能合计为20万吨,并且过去10年海外企业产能一直保持20万吨,近两年来开工率呈现下滑趋势,转而向国内的硅烷头部企业采购。

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硅烷偶联剂的研发征程,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系是领头羊。1958年,上海耀华玻璃厂研制出中国第一条玻璃钢游艇,50年代末,为了配合玻璃钢发展,中科院化学所开始研发硅烷偶联剂,同期南京大学周庆立、武汉大学曾昭抡教授也开始攻克硅烷偶联剂。后期的行业领军企业技术带头人大多出自以上三个高校派系。

20世纪70年代,国内实现功能性硅烷的工业化生产,武汉大学化工厂、中化集团晨光院脱颖而出。20世纪70年代初,KH550、KH560在辽宁盖县化工厂和上海耀华玻璃厂小批量投产,80年代初,武汉大学化工厂成为国内首家专业生产硅烷偶联剂的工厂。90年代初,Witco(Witco于1995年收购DLJ,DLJ于1993年收购UCC的有机硅业务部门)、武大、晨光院分别自主研发出硅/醇直接法合成路线,自此硅烷的工业化生产开始加速。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下游化工产业的快速扩充而迅猛发展,硅烷行业供应格局于2005年左右初步成形。1996-2004年,国内硅烷偶联剂的生产以每年超过30的增速增长,到2004年国内硅烷偶联剂产能达到1万吨。

随后一系列以硅烷为主营业务的公司成立:湖北江瀚新材于1998年成立,武汉大学化工厂联合中国石武汉凤凰股份有限公司、清华紫光等于2000年成立武大有机硅,新亚强前身吉林新亚强于2004年成立,宏柏新材、晨光新材、三孚股份相继于2005年-2006年间成立,至此国内功能性硅烷市场格局初步形成,根据SAGSI的统计,2020年中国功能性硅烷生产企业达到40余家。硅烷企业虽然不少,但每家企业主攻的硅烷领域略有不同。

(1)南京曙光

南京曙光是国内第一家功能性硅烷企业,于1958年成立。公司主营偶联剂业务,包括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锆酸酯偶联剂。公司是中国偶联剂行业中起步最早的企业,曾主持制定了全国偶联剂行业的所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其技术主要源自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体系。

(2)武大有机硅

武大有机硅由武汉大学联合中石化武汉凤凰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设立。其前身为武汉大学化工厂。公司依托于武汉大学的“硅/醇直接法反应合成烷氧基硅烷”技术而成立,因此其在硅烷领域的产品布局主要围绕直接法路线。公司以三甲氧基硅烷为原料生产的硅烷偶联剂主要有环氧基硅烷、丙烯酰氧基硅烷、乙烯基硅烷。公司2012年在三板挂牌。从公司报表来看,公司从2019年开始亏损,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收0.48亿元,归母净利润-0.01亿元。

(3)江瀚新材

江瀚新材成立于1998年,主营硅烷业务,产品包括含硫硅烷、氨基硅烷、乙烯基硅烷、硅烷交联剂等13个系列100多个品种。公司主要采用间接法生产功能性硅烷,但一直以来未涉及三氯氢硅的生产。直到2022年的募投项目中才涉及三氯氢硅环节的布局。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2021年公司硅烷产品产能达到9.1万吨。此外,公司计划IPO募投7亿元新建硅烷偶联剂9万吨,并开始向上布局6万吨三氯氢硅。

(4)宏柏新材

宏柏新材下游主要面向轮胎企业。宏柏新材成立于2005年,公司主营含硫硅烷和气相白炭黑等产品,下游主要面向轮胎企业,客户包括普利司通、米其林、固特异、德国马牌、韩泰、住友、中策等。根据公司年报,2021年硅烷偶联剂的销量达到5.29万吨、气相白炭黑的销量达到0.47万吨。公司自2020年上市后开始拓宽硅烷板块布局,募投项目涉及的新品包括氨基硅烷、环氧硅烷、甲基丙烯酰氧基硅烷、高温硅橡胶等产品。

(5)三孚股份

三孚股份成立于2006年,依托于唐山地区丰富的氯碱资源,公司主营产品为三氯氢硅(年产能6.5万吨)、四氯化硅、(年产能3万吨)、氢氧化钾(年产能5.6万吨)、硫酸钾(年产能10万吨)。2019年,公司开始向三氯氢硅下游延伸至硅烷偶联剂,转型为硅烷企业。目前公司年产1.5万吨硅烷偶联剂中间体项目于2021年下半年投产,年产7.3万吨硅烷偶联剂系列产品项目于2021年年底投产。

(6)新亚强

新亚强在硅烷领域的布局较为集中,且专注于高端产品的开发。新亚强成立于2009年,从公司十余年的发展战略来看,公司产品主打高端硅烷系列,主要产品有六甲基二硅氮烷、乙烯基双封头、硅醚等有机硅助剂和苯基氯硅烷。

不同于其他硅烷公司相对广泛的品种布局,公司的下游主要面向有机硅企业。其中六甲基二硅氮烷主要用于气相白炭黑,乙烯基双封头主要添加在乙烯基硅油、乙烯基硅橡胶中,苯基氯硅烷则是合成苯基硅橡胶、苯基硅油、苯基硅树脂的主要原料。公司选择的硅烷品种定位高端,客户包括迈图、信越等全球头部有机硅企业。2021年公司外销营收占比达51.55。

从新亚强近些年的产能规划来看,一方面公司在主业持续扩规模巩固地位,且并未布局新产品:2021年公司新投产8100吨乙烯基硅烷和3000吨六甲基二硅氮烷,2022年6月,公司1万吨苯基氯硅烷与2500吨苯基中间体投产。另一方面,公司向下延伸布局苯基氯硅烷的下游产品,目前苯基硅树脂、苯基硅橡胶、苯基硅油等产品在建产能合计2万吨。

中国逐渐成为硅烷第一大生产国,近10年新增产能全部为中国企业贡献。

从近10年来看,全球新产能增量主要在中国企业。根据SAGSI统计,2021年中国拥有功能性硅烷生产企业40多家,产能合计约55.76万吨、产量约为32.26万吨;中国市场产能和产量的全球占比分别达到72.9和67.5。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由于国内具备更加丰富且价格低廉的工业硅资源和液氯资源,国内的成本优势从工业硅延伸下游的硅烷,因此全球功能性硅烷生产重心往国内转移。此外,在中国的综合成本优势下,部分海外企业寻求在中国建厂。

2)海外生产硅烷的企业多为有机硅企业的一体化配套,类似于国内合盛硅业和新安股份的布局,硅烷产品多以自用为主,对硅烷的扩产积极性较弱。从新亚强、晨光新材等企业的招股书可以看到,迈图、信越、赢创、陶氏杜邦等均有向国内企业采购特种硅烷的行为。

3)2020年疫情后,海外有机硅主流企业包括德国瓦克、挪威艾尔肯及FerroglobePlc等公司均有减产行为。

以KH550为例,在KH550的成本构成中,硅粉成本占比约在15,氯丙烯成本占比22、乙醇成本占比22,其他硅烷也具备相似的成本结构。而国内具备丰富的工业硅资源和液氯资源,在当前海外能源成本高昂的形势下,国内硅烷具备较强的成本优势。

(三)2020年是上一轮周期底部,行业毛利率约在25

由以上供需分析推知,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国内功能性硅烷需求将以10以上的年均增速增长。随着全球生产重心进一步往国内转移,需求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国内供给端也同向扩大。根据以上梳理的头部企业的扩产规划测算,预计国内2022-2024年新增产能将分别为18.7/12/7.8万吨,产能增速分别为 33.5/ 16.1/ 9.0。2022-2023年供给增速相对较大。

我们选取三家硅烷上市公司的毛利率进行分析,其中2016-2021年三家企业毛利率的波动性较为一致。

由于新亚强下游客户主要为有机硅企业,而2022年有机硅企业处于底部位置,向下传导原料涨价能力较弱,因此其毛利率下滑,而客户相对多样性的晨光新材及宏柏新材的毛利率同比向上。因此2022年毛利率走势与之不同步。

从2016-2021年这一轮周期来看,三家公司的毛利率低点为2020年的25。若以保守预期来看,2020年或为2023年的利润水平参照系。

(四)合成路线:间接法路线中,当前利润分配在三氯氢硅环节

间接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合成路线。硅烷的合成方法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其中间接法最早用来合成硅烷,湖北武大有机硅是国内最早开发并采用直接法生产工艺的企业。2013年,湖北新蓝天有机硅新材料有限公司采用类似技术来源建成万吨级直接法生产装置,而其他企业普遍采用间接法生产。

直接法路线短,但生产的硅烷种类非常有限。直接法生产工艺以硅粉、醇为原料,直接合成三烷氧基硅烷,再进一步接入所需官能团合成目标产品。

其技术优势是:

1)没有引入氯化氢,避免环境污染,减少设备腐蚀;

2)缩短合成步骤,减少设备投入;

3)金属硅转化率高、醇循环利用;

4)降低杂质含量,产品质量提高。但由于直接法只能生产少数硅烷,比如三乙氧基硅烷、三甲氧基硅烷等。

间接法需要先合成中间体氯硅烷。间接法技术路线是先用金属硅粉与氯化氢合成氯硅烷(通常为三氯氢硅),进而发展带有各种官能团的硅烷偶联剂系列产品,目前常用的氯硅烷是三氯氢硅。与直接法相比,间接法需要引入氯,存在污染和设备腐蚀问题。

三氯氢硅的合成难度在于对氯化氢的处理,因此不是所有的间接法硅烷企业都具备三氯氢硅自给能力。目前常用的间接法是利用硅粉和氯化氢首先合成三氯氢硅,但由于合成路线须引入氯化氢,故存在较为突出的污染和设备腐蚀问题,限制硅烷行业的发展。因此具有三氯氢硅产能的硅烷企业只有头部的新安股份、晨光新材、宏柏新材、宁夏福泰。

三氯氢硅当前价格高,硅烷利润更多分配在三氯氢硅环节。

据百川盈孚数据,2019-2020年三氯氢硅的价格中枢在5000元/吨左右,2021年开始受下游多晶硅行业加速扩产的影响,光伏级三氯氢硅涨价,带动普通级三氯氢硅涨价行情。由于大多数硅烷企业的生产路线均需用到三氯氢硅,硅烷行业利润向三氯氢硅环节转移。具备三氯氢硅产能的企业深度受益。

(五)产品升级叠加逆势扩张,公司成长性十足

1、公司深耕硅烷行业多年,新产品开发能力强

硅烷生产属于有机反应,过程相对复杂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功能性硅烷生产工艺相对复杂,一方面,从基础原料到最终硅烷成品至少经过3-4道化学反应,且每道工艺均产生副产物。

其次,硅烷的生产涉及的主要化学反应包括硅氢加成反应、酯化反应、胺化反应、取代反应、相转移催化反应等,部分环节涉及到高温高压以及危化品的使用,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也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才能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因此对企业的Know-how能力要求较高。

公司深耕行业20年,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同时引入武汉大学有机硅专业人才,研发实力强。公司董事长丁建峰先生为教授级高工,并多次获得省级和市级技术发明奖。

总经理丁冰为康奈尔大学化工硕士,研发总监梁秋鸿为武汉大学有机硅博士,工程师徐达理为武汉大学有机化学学士,曾任职于武汉大学化工厂、湖北武大有机硅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持续研发新品,丰富产品矩阵。

不同于宏柏新材、新亚强等公司战略,公司产品布局范围较广。氨基硅烷、环氧基硅烷、乙烯基硅烷等常规牌号均有布局。且从公司在建项目来看,公司年产2.3万吨特种有机硅项目将涉足新型含硫硅烷、苯基硅烷、六甲基二硅氮烷等特种硅烷,其价格及利润相比常规硅烷显著提升。

2、独创干法氯循环技术,有效避免间接法三废处理问题

公司在硅烷行业深耕多年,逐渐形成干法氯化氢循环工艺,因此三氯氢硅中“氯”的处理得心应手。目前业内普遍采用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玻璃产品
本周热点
  • 没有玻璃产品

  •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