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04-14
科技城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市级各部门:
《绵阳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已经市八届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绵阳市人民政府
2023年2月9日
绵阳市“十四五”生态环境
保护规划
目录
一、“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二、“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形势
(一)存在的问题
(二)机遇与挑战
三、规划目标与指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规划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结构优化,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碳达峰行动,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三)突出协同增效,打赢蓝天保卫战
(四)统筹“三水”共治,打好碧水保卫战
(五)推进系统防治,治理土壤和农村环境污染
(六)加强屏障建设,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七)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有效管控环境风险
(八)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保障资金投入
(三)强化信息公开
(四)加强跟踪评估
前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对绵阳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绵阳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根据《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绵阳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本规划是“十四五”期间统筹推进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制定相关规划、行动方案、政策措施时应当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落实本规划的要求。规划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
一、“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十三五”期间,绵阳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稳步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切实维护环境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大环保格局逐步形成。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主任(组长)的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出台《绵阳市水污染防治条例》《绵阳市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三十六条硬措施》《绵阳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地方法规和工作规范。定期由环境质量排名靠后的县(市、区)、园区主要负责人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述职,在《绵阳日报》公开各地环境质量状况和工作推进情况,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并赋予较高权重,进一步压紧压实地方责任。
绿色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能源结构进一步清洁化,全市淘汰燃煤小锅炉94台、共142.86蒸吨,燃煤锅炉改电30台、共150蒸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关闭或淘汰落后生产线(设备)企业142户,砖瓦行业企业从232户压减至93户,整治“散乱污”企业2995户。“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18.47、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9.8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9.34。交通运输绿色化改造不断加快,大力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淘汰老旧车辆5.83万辆,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5054辆。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纯电动公交车专用充电站5座,普通车辆充电站171座、充电桩3000余套。
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89,同比2015年增加2.3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34微克每立方米,同比2015年降低17.1,“十三五”以来首次全面完成省下达的环境空气质量目标任务,进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全市7个国控省控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均为100,其中6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水十条”主要考核指标全部达成。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深入推进打赢蓝天保卫战,深挖工业治污潜力,强化移动源、面源污染控制,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同比2015年消减0.66万吨、0.52万吨、0.43万吨。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实施“一河一策”,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全市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10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集中稳定处理,“三磷”专项整治任务全面完成。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土壤环境监测预警建设、耕地土壤分类管控以及建设用地污染风险防范、工矿企业污染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推动安州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示范区建设。
涪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持续开展大规模绿化绵州行动,积极推进世行贷款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项目,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森林质量提升等370.79万亩,全市国土绿化率达到70.04,森林覆盖率达到55.78。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全市100的大熊猫纳入国家公园保护,大熊猫栖息地保有率达96.24。大力推动生态示范创建,实施河湖公园创建试点,北川羌族自治县、盐亭县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命名,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环境监管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积极开展颗粒物和臭氧污染来源解析研究,加快建设大气颗粒物及光化学组分站、大气微站,开展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走航监测,率先在全国实现一体化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全覆盖,不断提升动态监测和精准管控能力。建立绵阳市生态环境快速反应指挥平台,利用大数据预测、AI智能识别、专人值守监控等,实现环境污染行为的快速识别、定位和取证。加强快速反应处置队伍建设,利用短信和APP实现10分钟内响应并及时处置。
二、“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形势
(一)存在的问题
污染治理成效尚不稳固。以臭氧为主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占比逐年增加,以细颗粒物、臭氧为主导的复合型污染特征日趋明显。城市精细化管理有待加强,全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机动车尾气污染日益突出,运输车辆抛洒滴漏、带泥行驶现象仍时有发生。生产生活用水与生态用水矛盾突出,河道非法采砂时有发生,枯水期河道自我净化能力、纳污能力较差。重点行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存在安全隐患,涉重企业存在“跑、冒、滴、漏”现象,部分污染企业、工业园区及污染场地周边存在环境敏感点位。
基础设施存在短板。污水处理厂能力不均衡,个别运行负荷低、部分处理能力不足的情况同时存在,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不完善,雨污混流等问题依旧存在。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处理设施能力不足,存在一定缺口,污泥处理处置方式有待规范。部分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收运以及无害化厕所建设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运维经费和人员保障不稳定等问题,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面临建设和长效管护双重困难。
绿色发展方式还需持续优化。绵阳市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时期内调整空间不足,全市化工、火电、水泥等产业能耗占比仍较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供应能力和利用规模仍然偏低。国能四川天明发电有限公司200万千瓦的燃煤火电机组投入使用,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带来新的压力。公众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的理念尚未全面树立,低碳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还需进一步普及。
历史遗留的环境风险隐患犹存。绵阳市化工产业向园区集聚较慢,现有化工企业沿江沿河分布较多,存在流域性、区域性环境风险隐患。绵阳市作为农产品主产区,存在农药、化肥、畜禽养殖等面源污染隐患。涪江上游汇水范围内有涉及锰、铅锌矿的尾矿库4座,存在突发性环境风险。
(二)机遇与挑战
1.重大机遇
国家重大战略交汇叠加,给绵阳带来加快绿色发展的重大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一系列政策红利、改革红利和发展红利将加速释放,绵阳作为成渝地区第三大经济体和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肩负着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重任。
建设“美丽四川”的号角已经吹响,使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合力进一步加大。“美丽四川”建设内容广泛,涉及生活、生产、生态各个方面和经济、社会、文化全领域,要求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一股绳”的合力,各级政府、部门环保投入力度、企业环境守法意识、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积极性都在迅速提高,“政、企、民”多方共治的生态环境治理大格局初步形成,为加快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支撑条件。
国家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将推动绵阳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走上发展“快车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及省委明确的成渝绵“创新金三角”,绵阳市“科技驱动,智慧环保”的能力建设提速期、建设“环境智治”标杆城市的机遇窗口期已经到来。
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有利于绵阳市擦亮“生态名片”底色,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绵阳市野生大熊猫数量最多、遗传多样性最丰富、栖息地质量最优,总面积4195平方公里,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核心区。这给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全新的机遇,绵阳市可以充分利用大熊猫这一世界级标签,保护好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打造大熊猫生态旅游景点及线路,打好“大熊猫”生态牌,发展大熊猫周边产品经济,继续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实现生态产品价值高质量转化。
2.面临挑战
全面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冠感染疫情和国内外复杂形势影响下,“十四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部分地区和单位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减弱、保护意愿下降、行动要求放松、投入力度减小的风险有所增加,这也给绵阳市绿色发展转型、应对气候变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工作带来了挑战。
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生态环境保护在助推高质量发展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四五”时期,绵阳市将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建强中国科技城、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及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势必加大政府和民间投资,扩大交通、物流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这就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畅通“双循环”环境瓶颈、助推高质量发展、提升环境承载力、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生态环境的差异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绵阳市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