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玻璃产业 > 玻璃趣闻 > 正文

匠心!几十年前家家户户贴的窗花,如今有位老人还在画……

发布日期:2023/3/7 18:58:27 浏览:67

来源时间为:2023-03-06

匠心!几十年前家家户户贴的窗花,如今有位老人还在画……

2023-03-0609:36:28来源:

内蒙古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至好友和朋友圈

热闹的正月落下帷幕没有多久,在很多人家的窗户上,过年贴的窗花仍然红彤彤的,特别喜庆。图案各异的窗花贴在透明的玻璃上,起到装饰作用的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赛罕窗花作为呼和浩特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坚持用原汁原味民间艺人的绘制手法细细描绘,将一幅幅精美的图案跃然于纸上的同时,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慢慢呈现在我们眼前……

实用美观,曾一度非常流行

以前,家家的窗户上安装的并不是玻璃,而是用麻纸糊的。人们为了美观,会在白色的麻纸窗户上贴一些色泽鲜亮、图案精美的窗花(主要是指民间艺人画在白纸上的喜庆的图画)来做装饰,尤其每到新春都会换新的窗花,这也成为了和春节相关的一项民俗。呼和浩特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因为是把以花为主的绘画作品贴在窗户上,所以“窗花”因此得名,而且窗花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它体现了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等……因此,窗花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窗花最为盛行,北方农村几乎家家都会贴窗花。

走进赛罕区五路村,还能在村民家的窗户上看到窗花,红色的花瓣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十分艳丽,特别喜庆。不过这些窗花并不是匠人手工绘制,而是用模板打印的。相比民间艺人的手艺,模板打印的窗花色泽没有那么鲜亮,图案也没有那么丰富的层次。

武宝宝与自己绘制的窗花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纸窗户早已经换成了钢窗、塑钢窗,窗花也失去了实用价值,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今,赛罕窗花成为了呼和浩特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0多岁的代表性传承人苏生元是远近闻名的绘制窗花的民间艺人。苏生元采用覆盖力很强的广告色为颜料,作画时用版画笔一蘸两色,利用一轻一重两种颜色自然融合为一体,呈现出朦胧的效果,花瓣、飞鸟、草虫的天然体色跃然于纸上。生活在五路村的代表性传承人武宝宝今年68岁,是苏生元的师弟,跟随他画窗花很多年,最初窗花是用石质颜料、液质颜料来画,贴在窗户上的窗花不怎么鲜艳,后来开始用油画笔、广告色画窗花,不易褪色且色泽特别鲜亮。“当时家家户户都用得上窗花,所以上世纪60年代有走街串巷入户推销窗花的,也有专门画好窗花集中起来等到年底摆摊叫卖的,就像现在人们买春联一样热闹。”武宝宝说。

列入非遗名录,是一代人的回忆

如今,虽然窗花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在很多人心中还留有窗花的记忆。

36岁的贾先生说:“记得小时候回清水河县喇嘛湾镇过年,春节都会换新的窗户纸,我学着武侠片,把手指粘上口水打湿,再把窗户纸捅破几个窟窿,因为这没少挨打。”今年52岁的王利英女士小时候特别喜欢和母亲一起贴窗花:“红红绿绿的图案特别好看,总想摸摸、看看人家是怎么画出来的。”

68岁的武宝宝则回忆说,在1966年的时候,他画一对窗花才能卖1毛钱。聊起过往的经历,武宝宝很感慨。他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能凭借画窗花、画炕围的技能养家糊口。后来,麻纸窗户被玻璃钢窗所取代,画窗花的需求逐渐减少,画炕围也不再流行,武宝宝因为有画窗花的绘画手艺,转行做了十几年的油工,从事家装行业。2003年开始,武宝宝又从事庙宇和仿古建筑的绘画工作,最近几年才过起了闲适的生活。

在五路村的赛罕区非遗传习所里,陈列着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作品,有面塑、泥塑、剪纸、窗花等等,看到这些熟悉的东西,仿佛回到了儿时纯粹的快乐时光。闲来无事,武宝宝还是喜欢琢磨画窗花,家里有不少画完的成品,写实系列,如山水类、花草类、鱼虫类、飞禽类、动物类、蔬菜类、瓜果类等;十二生肖系列;剪纸系列……和专业的美术家不同,武宝宝的作品有着别人模仿不来的乡土气息,也许颜色搭配是不太好看的大红大绿,但在他的巧手设计下却格外的和谐喜庆,看上去就是那个时代的作品,别有一番韵味。“窗花现在用得少,也没有人专门去学,专业的美术生一学就会,但是少了乡土气息。我想把这些系列作品都画完集结成册,将来制作成挂画、摆件等装饰品,让子孙后代记得这段过去,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武宝宝说。

最新玻璃趣闻
本周热点
  • 没有趣闻

  •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